Member since 2017-07-15T03:50:57Z. Last seen 2024-10-13T01:42:03Z.
2691 blog posts. 128 comments.
您好 梁主任
我們收到貴學校寄來的支票,惟請學校會計部 以後將信件寄到以下新地址:
香港灣仔港灣道18號 中環廣場32樓3208室
優之語教育中心有限公司
謝謝🙏
ESA KEY TAKEAWAYS
Since Einstein posited his theory of general relativity, we've understood that gravity has the power to warp space and time. This "time dilation" effect occurs even at small levels. Outside of physics, we experience distortions in how we perceive time — sometimes to a startling extent.
Stephen Johnson
Place one clock at the top of a mountain. Place another on the beach. Eventually, you’ll see that each clock tells a different time. Why? Time moves slower as you get closer to Earth, because, as Einstein posited in his theory of general relativity, the gravity of a large mass, like Earth, warps the space and time around it.
Scientists first observed this “time dilation” effect on the cosmic scale, such as when a star passes near a black hole. Then, in 2010, researchers observed the same effect on a much smaller scale, using two extremely precise atomic clocks, one placed 33 centimeters higher than the other. Again, time moved slower for the clock closer to Earth.
The differences were tiny, but the implications were massive: absolute time does not exist. For each clock in the world, and for each of us, time passes slightly differently. But even if time is passing at ever-fluctuating speeds throughout the universe, time is still passing in some kind of objective sense, right? Maybe not.
In his book “The Order of Time,” Italian theoretical physicist Carlo Rovelli suggests that our perception of time — our sense that time is forever flowing forward — could be a highly subjective projection. After all, when you look at reality on the smallest scale (using equations of quantum gravity, at least), time vanishes.
“If I observe the microscopic state of things,” writes Rovelli, “th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vanishes … in the elementary grammar of things, there i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cause’ and ‘effect.'”
So, why do we perceive time as flowing forward? Rovelli notes that, although time disappears on extremely small scales, we still obviously perceive events occur sequentially in reality. In other words, we observe entropy: Order changing into disorder; an egg cracking and getting scrambled.
Rovelli says key aspects of time are described by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which states that heat always passes from hot to cold. This is a one-way street. For example, an ice cube melts into a hot cup of tea, never the reverse. Rovelli suggests a similar phenomenon might explain why we’re only able to perceive the past and not the future.
“Any time the future is definitely 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past, there is something like heat involved,” Rovelli wrote for the Financial Times. “Thermodynamics traces the direction of time to something called the ‘low entropy of the past’, a still mysterious phenomenon on which discussions rage.”
Benedict Cumberbatch on The Order of Time youtu.be
He continues:
“Entropy growth orients time and permits the existence of traces of the past, and these permit the possibility of memories, which hold together our sense of identity. I suspect that what we call the “flowing” of time has to be understood by studying the structure of our brain rather than by studying physics: evolution has shaped our brain into a machine that feeds off memory in order to anticipate the future. This is what we are listening to when we listen to the passing of time. Understanding the “flowing” of time is therefore something that may pertain to neuroscience more than to fundamental physics. Searching for the explanation of the feeling of flow in physics might be a mistake.”
Scientists still have much to learn about how we perceive time, and why time operates differently depending on the scale. But what’s certain is that, outside of the realm of physics, our individual perception of time is also surprisingly elastic.
Time moves differently atop a mountain than it does on a beach. But you don’t need to travel any distance at all to experience strange distortions in your perception of time. In moments of life-or-death fear, for example, your brain would release large amounts of adrenaline, which would speed up your internal clock, causing you to perceive the outside world as moving slowly.
Another common distortion occurs when we focus our attention in particular ways.
“If you’re thinking about how time is currently passing by, the biggest factor influencing your time perception is attention,” Aaron Sackett,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rket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St. Thomas, told Gizmodo. “The more attention you give to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slower it tends to go. As you become distracted from time’s passing—perhaps by something interesting happening nearby, or a good daydreaming session—you’re more likely to lose track of time, giving you the feeling that it’s slipping by more quickly than before. “Time flies when you’re having fun,” they say, but really, it’s more like “time flies when you’re thinking about other things.” That’s why time will also often fly by when you’re definitely not having fun—like when you’re having a heated argument or are terrified about an upcoming presentation.”
One of the most mysterious ways people experience time-perception distortions is through psychedelic drugs. In an interview with The Guardian, Rovelli described a time he experimented with LSD.
“It was an extraordinarily strong experience that touched me also intellectually,” he said. “Among the strange phenomena was the sense of time stopping. Things were happening in my mind but the clock was not going ahead; the flow of time was not passing any more. It was a total subvers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ality.”
It seems few scientists or philosophers believe time is completely an illusion.
“What we call time is a rich, stratified concept; it has many layers,” Rovelli told Physics Today. “Some of time’s layers apply only at limited scales within limited domains. This does not make them illusions.”
What is an illusion is the idea that time flows at an absolute rate. The river of time might be flowing forever forward, but it moves at different speeds, between people, and even within your own mind.
10點-7個 11點-8個 12點-7個 一小時一節課,提前5分鐘左右下課。把小朋友帶到樓下家長會來接,接著帶下一個班小朋友上教室上課即可。
好多人認為中共對台發動戰爭必敗,因此並無發動戰爭既可能 / 動機。呢個說法合乎人性與及功利主義下常人思想既基本邏輯,但往往忽視左中共係一個毫無道德底線、邪惡政權既本質。今次會同大家讀三場中共過往主動發動戰爭既事件與及三場,從中了解中共對戰爭既理念 - 對中共黎講戰爭勝敗、人命傷亡並唔重要,發動戰爭只係帝皇用於鞏固權力既工具:
TL;DR: 1. 1950 年,韓戰戰死 40 萬,毛鞏權,國內鎮反處決 70 萬 2. 1969 年 - 珍寶島衝突戰死 800 人,林鞏權,一打三反非正常死亡 20 萬 3. 1979 年 - 懲越戰爭戰死 3 萬,鄧鞏權,國內嚴打處決 90 萬 4. 1989 年 - 六四屠殺,新疆反恐、鎮壓香港 - 為保權力,不惜一切 5. 下圖總結中共發動戰爭、用兵從來唔係以勝利為目標,只係為左對內鞏權而用 https://na.cx/i/boYgFZT.png 6. 因此中共係咪需要一場戰爭並唔取決於勝算,而係取決點樣增加其統治既有效性 7. 上面呢個先係西方認為台海戰爭風險大增既主因,與勝算無關 8. 以上全屬歷史事實,唔係散播恐懼,而係正視風險同威脅
X. 現時大量鎖國訊號,西方亦指出戰爭風險大增,切勿低估風險 Y. 最後,希望大家都估錯,呢篇文講既野唔會發生。 Z. 香港人,平安。 74 3
交加街38號 • 2h 一、韓戰 - 國外戰死 40 萬 - 國內鎮反處決 70 萬
1950 年 10 月,毛澤東號召「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以「中國人民志願軍」既名義,以「擊殺美軍」為主要作戰目的,大規模咁介入韓戰,40 萬軍民響欠缺確實戰略意圖既情況下因此戰死。可怕既係,韓戰既爆發,令毛澤東意識到呢次係藉着外在敵人黎穩固政權既良機,於是要求響全國範圍部署「鎮壓反革命」。
抗美援朝很有好處,使我們的很多事情都好辦,如搞土改、訂愛國公約、搞生產競賽、鎮反等。因為抗美援朝的鑼鼓響起來,響得很厲害,土改的鑼鼓、鎮反的鑼鼓就不大聽見了,就好搞了 劉少奇
因此,毛澤東當時除左決定派軍「抗美援朝」外,又連夜起草「雙十指示」,響全國各地以「鎮反」既名義展開大規模既處決行動。而「雙十通知」後 4 個月,1951 年 2 月,又實施全國性鎖關令人民無處可逃,大規模鎮反運動進行 3 年,260 餘萬人被捕,130 餘萬人被監禁,70 萬人被處決。
由於我之前已經寫過呢段歷史,不作闡述,有興趣可以睇:https://lih.kg/2499224
二、珍寶島 - 國外戰死 800 人 - 國內一打三反非正常死亡 20 萬
1960 年代,為左爭奪共產世界既領導權,中蘇交惡。1969 年 3 月,中共以「自衛反擊戰」既名義,以十比一既軍力投入,入侵並成功控制珍寶島。林彪成功借戰爭提高左佢國內既政治地位,1969 年 4 月九大展開,林彪就確立左成為毛澤東既「親密戰友和接班人」。珍寶島一役後,蘇聯高層曾多次商討對中國進行報復,又響邊境大規模陳兵,一度發出先發制人突擊同核打擊既威脅,雙方一度處於核戰爆發邊緣。
1969 年 10 月,林彪跳過毛澤東發表《林副主席指示第一號令》,呢個當中包括左四個《指示》號令全國進入臨戰狀態,令中蘇雙方進入更為劍拔弩張既狀態。而《四個指示》除左對外作戰既準備,又包括左對內清除異己:
自從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形勢大好。但是國內外階級敵人不甘心他們的失敗……加緊進行破壞活動,……有的散布戰爭恐怖,造謠惑眾;有的盜竊國家機密,為敵效勞;有的乘機翻案,不服管制;有的秘密串聯,陰謀暴亂;……有的破壞插隊下放。……為了落實戰備,鞏固國防……必須堅決地穩、準、狠地予以打擊…… 《關於打擊反革命活動的指示》
一小撮階級敵人不僅在政治上伺機反撲,而且在經濟領域里向社會主義也發動了進攻 《關於反對貪污盜竊、投機倒把的指示》
最後《關於打擊反革命活動的指示》響 1970 年 1 月正式發出,當中就強調「蘇修正在加緊勾結美帝,陰謀對我國發動侵略戰爭;國內的反革命分子也乘機蠢動,遙相呼應,這是當前階級鬥爭中值得注意的新動向」。因此,要響全國「對反革命的各種破壞活動堅決地穩、準、狠地予以打擊」。
由於當時前文提及響 1951 年落實既鎖關政策尚未解除,人民無處可逃,一打三反進行左僅僅 10 個月,就有 184 萬人被打為叛徒 / 特務 / 反革命份子,30 餘萬人被捕,9000 人被處決。而當時一個人該唔該殺,並唔係好似鎮反咁由「法庭」作出判決,而係走「群眾路線」先遊街示眾,再響「萬人大會」上面當場討論應唔應該槍斃,響咁既逼害下就有接近 20 萬人「不正常死亡」。
三、懲越戰爭 - 國外戰死 3 萬 - 鄧鞏權國內嚴打處決 90 萬
由於中蘇交惡持續,珍寶島衝突為中美聯手對抗蘇聯打開左契機。1975 年,當時越南已經被越共統一,由於當時越共由親蘇派掌權,又因追擊南越而入侵並推翻中共盟友赤柬而交惡,當時既越南成為左蘇聯響東亞牽制中共既力量。同一時間由於當時既美蘇冷戰,美國又有意借中共牽引蘇聯,當時剛剛打倒左「凡是派」既鄧小平為左進一步鞏固權力,並取得改革開放所需要既資金與及技術回報,決定對美國立下投名狀,入侵越南。
1979 年 2 月,岩岩從美國回國既鄧小平,就以越共不顧中國抗美援越挑釁中國為由,以「自衛還擊,保衛邊疆」既名義,對越共進行「懲罰」。由於當時蘇越之間有合作協議,中共入侵越南既作戰時間亦「見好就收」,剛好響蘇聯能夠合法動員前完全結束 (17/2 ~ 16/3 剛好不足一個月)。同韓戰相似既係,當時領將許世友就以「全面焦土,不分軍民,立即擊殺」為其主要作戰方針,除左越軍外,當時大量平民、甚至婦女被殺,撤離期間又大規模咁破壞當地既村莊、公路、鐵路,摧毀左大量醫院、學校、與及農田。
「教訓越南」給越、蘇、美和其他國家發出了信息。……西方在金融和技術上支持中國。美國得以集中資源擊敗蘇聯。……鄧小平鞏固權力,同時實施經濟改革。蘇聯與美中敵對陷入困境,越蘇都比中國困難。……中國軍隊傷亡不理想但領導人可以容忍。 《鄧小平的持久戰:1979年至1991年中越軍事衝突》
而鄧小平鞏權後,進一步「撥亂反正」提倡「清理三種人」又響 1983 年實施「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 (嚴打)」強調「依法將刑事犯罪分子逮捕一大批,判刑一大批,勞教一大批,註銷城市戶口一大批,並且殺掉一批有嚴重罪行、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犯罪分子」。根據官方數字,持續 3 年 5 個月既「嚴打」三大戰役,共查獲各種犯罪團伙 20 萬個,查處團伙成員 90 萬人,全國逮捕 177 萬人,判刑 175 萬人、其中 2 萬人被判處死刑,勞教 32 萬人。
及後江胡年代 1996 年、2001 年、2010 由另外發動三次嚴打,數據已不可考,而習近平又吸取江胡既經驗以反貪為名大規模殊殺政敵,鎮壓一切敵對聲音。民運人士劉青 2012 年撰文就指出,中共內部估算嚴打死亡人數有 90 萬。
四、六四屠殺、新疆反恐、香港恐黑暴 - 為保權力,不惜一切
六四事件,某程度上係鄧小平同改革派派系鬥爭、衝突既結果 (留意並非全部,但篇幅所限我唔會響呢度探討)。六四、新疆、香港都係中共壓逼下,公民反彈既結果。雖然並唔係一場人民同政府之間既內部戰爭,但往往都會遭受不合比例既方式鎮壓,動員同殺平民既主要目的唔係國家受到威脅,而係共產黨既管治遭受質疑,並引發民粹動員,於燎原前必須盡速撲殺。
因此中共需要通過「殺戮」產生「戰慄效應」,但殺戮往往欠缺合理法理依據,六四屠殺時就參考當年「鎮壓西藏」既理據,頒報《關於動亂的實質》,指群眾為「恐怖分子」與及「反革命分子」,又指有「外國勢力」介入,再對全國進行大規模鎮壓 (除左北京、成都、西安、武漢、南京、上海、廣州等等地都有大規鎮壓);而二十年後既新疆反抗亦以「反恐」為名進行大幅鎮壓,再以「反極端化」為名建立集中營;最近既香港反抗就以「外國勢力」「反恐」「防疫」等理由為名進行大幅鎮壓並建立監控系統,再以「國安」之名進行勞改。( **留意,六四、新疆、香港,分別對應既係 解放軍、武警 同 香港黑警,三者都中共治下既 軍事部隊 / 準軍事化部隊)
而由上面可見,響保護政權統治既角度,只要能夠打擊共產黨外既反對勢力 - 監禁、殺人、占占占人、勞改、酷刑、浮屍、強姦、集中營都可以成為不受追究既合法手段,亦由此可見中共對保護權力本身係毫無道德底線可言。六四屠殺不惜付上可能被經濟制裁既風險仍然執意實施屠城、而對新疆香港既反抗,亦無視人權,制裁,外資撤離,不惜一切代價,為保政權統治而大力鎮壓並建立恐怖統治,通過恐懼一步一步改造當地民族。 7 0
交加街38號 • 2h 五、中共主動發動戰爭從來唔係為左勝利,全部另有「目的」
我地探討左上述幾次用兵同發動戰爭既理據,將上述作出總結,就可以總括出下面呢個表:
而由上圖可見,中共發動戰爭係可以完全唔以勝利為目標,可以只係單純為左對內鞏權而用,係咪需要一場戰爭並唔取決於呢場戰爭既勝算,而係取決點樣通過呢場戰爭去增加佢統治既有效性。例如韓戰、越戰都係以「擊殺敵人」呢類無作戰目的既方式進行戰爭,甚至付上大量既生命,為既可以只係領導人既鞏權、對內展開政治清洗、或者爭取他國支持等等等等。
因此,觀察中共會否發動戰爭,並唔能夠以戰爭「勝算」作為參考。必須了解當刻之時代背景、國際戰略形勢,當時國家發展方針,領導人權力之需要、共產黨統治穩定性、是否存在有利共產黨管治既誘因等等作出分析,先能夠正確估算同理解現時既戰爭風險。呢度我嘗試將幾個唔同既假設整合:
一、中共需要高速發展,驅使佢採取劇烈行動,冒更大風險嘗試實現原有目標
呢個觀點係出自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事務教授 Hal Brands 同 塔夫茨大學政治學副教授 Michael Beckley 共同發表既文章《China Is a Declining Power—and That’s the Problem》,佢地就指出,中國高速發展既時候,可能覺得前途無可限量,就會建立好多宏大願景。然而當中國遇到困難同危機,發現未來灰暗,認為距離實現願景越黎越遠,危機感就會驅使佢採取劇烈行動,冒更大既風險嘗試實現原有目標。強調「美國需要準備打大戰 (major war),不是因為對手正在崛起,而是相反。」
二、當發現地緣政治威脅時,中共發動戰爭以保持其地緣領導地位
同樣由 Hal Brands 同 Michael Beckley 共同發表既文章《What Will Drive China to War?》,引述多份文獻指出,中共發動戰爭並唔在意佢既勝算,而係當敵人進逼既時候佢就會發動攻擊。 當中共意識到佢既領土 / 周邊地區遭受威脅,或者爭議地區將會失去控制既時候,就會發動戰爭。而佢並唔在意對手既實力,而事實上,北京亦經常攻擊遠超佢優勢既敵人 —— 當中就包括左韓戰既美國、珍寶島既蘇聯 —— 因為通過地緣上既優勢,中共可以通過不合比例既武力以壓倒性既軍力,將敵方小規模投入遠東戰場既作戰兵力由中國聲稱擁有主權既領土或其他敏感既領土上面擊退。
2016 年 Rand Corporation 智庫為美國政府提供有關中美戰爭既一份報告《War with China: Thinking Through the Unthinkable》亦提及:「中美衝突不太可能出現大規模陸地作戰。 ... 即使摧毀了中國的海空軍力量,美國也明白如果在中國的土地上與之展開地面戰,美軍將陷於苦戰並付出沈重代價。」而同樣地,最近澳洲前國防部長 Christopher Pyne 演講時亦曾經指出中國目前既軍力可以響西印太地區、東南亞同澳洲組成既島鏈上進行「實力不對稱作戰」(asymmetric war)。
三、西方圍堵已成、「中國模式」不再,回天無力,鎖國讓外、進入戰時模式
台灣作家 范疇 發表文章《沒有瘋,中國只是進入「戰時經濟」》就指出由於西方圍堵,中共一時無力回天,唯有將中國整體經濟推入「戰時經濟」狀態,社會管理進入「戰時社會」一石三鳥:(1) 去除政敵、(2) 掩飾民怨、(3) 集中權力。而戰時經濟有幾個特徵:(1) 內部資源循環、(2) 犧牲民生、(3) 集中於備戰基礎工業同軍備生產、(4) 所有過去「沉浸成本」消除、(5) 控制貨幣流通機制、(6) 控制社會思想,(7) 高舉民族主義、(8) 國家主義,以抵銷人民對種種不幸同痛苦既怨氣。
而呢個亦係我地最近見到各種 CLS 現象既主因,例如摧毀滴滴、螞蟻金服、以掃黃力度集體消滅千萬就業人口既培訓產業、取消學區房、終止二手房買賣市場、全面停發護照,禁止英語考試、人民結匯急煞車、全國大停電、無視恆大爆破、北部都會計劃等等,而呢類外面睇係 CLS 既行為其實都係「戰時經濟」既必要安排,以斷尾保權既派系鬥爭行為。
但要留意既係,范疇 並唔認為中共進入戰時模式就等於習近平會響台海開戰,但佢指出習近平既認知入面:朝鮮,響核武器既支撐下能夠響世界上面打混 70 年,而中共作為泱泱大國,即使鎖國同美國脫釣,仍然可以再混多 100 年,所以佢並唔懼怕鎖國帶黎既經濟後果,相反佢有極大既誘因為權力而閉關鎖國。
四、混合上述三者,習近平現時是否有誘因打一場冇勝算但有利鞏權既戰爭?
最後,呢到係我個人既假想。中共面對嚴重既國際圍堵,現時有極大既誘因要進入閉關鎖國既戰時模式,加上習近平稱帝之初,需要去除政敵、集中權力,而中美交惡、台海就制造左一個同韓戰、珍寶島戰役與及禦越戰爭非常相似既環境。當下西方無法一舉將習近平政權完全摧毀 (參考《War with China》),但反過黎既係,當下習近平就擁有一個破壞地區和平以鞏固自身權力,鎖國全面進入戰時模式既機會(包括香港)。
我既疑問係,習近平現時是否有誘因打一場冇勝算但有利內政既戰爭?會否通過戰爭,極速鎖國,為左鞏固權力,或者殊殺內部敵人?會否通過發動戰爭,進入戰時模式用舉國體制與西方再進行鬥爭?會否更極端進入恐怖主義,用 國門開放 / 人質處決 要脅西方作人質外交?還是習近平能夠「浪子回頭」響經濟、人權上作出大幅退讓,令中美關系出現轉機,扮演救中國、救世界既正面角色?(當然唔撚會,就算會都係假呃九你,掉張道德牌試探西方行唔行 distrust and verify,唔行就拖)
上述一、二、三、四 - 小總結
上面,我多翻引述幾個歷史案例,並唔係想散播恐懼,而我希望大家了解戰爭爆發好多時候都唔取決於戰爭既勝算,甚至西方亦可以因為一件小事而爆發大戰 (e.g. 斐迪南公爵遇刺)。雖然我相信歷史唔會完整咁重複,但台海戰爭會唔會爆發,其實係取決於習近平個人本身既政治智慧 (唔係權術),而邪惡政權會唔會發動戰爭,其實同大家經常討論既「勝算」無關,而係同中共既「利益」有關。 11 0
交加街38號 • 2h 總結、鎖國,戰爭,風險,認知作戰,香港
中共響 20 年同 21 年既糧食進口噸數比 2019 年大幅上升,即使扣除中美貿易協議條數,都係不合常理地高。2020 年中國進口糧食 1.42 億噸,較 2019 年增長 27.9%;2021 年 1~8 月,進口糧食 1.14 億噸,超過 2019 年全年既糧食進口量,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 34.8%,響大幅增加糧食進口仍然呼籲群眾自行準備糧食,加上現時中國各種政策如停止簽發護照、禁止英語考試、禁止尿素出口、MPF 轉年金、大幅增加回國/回港成本、北部都會 CAP 水、共同富裕、鼓勵生育、就明顯有進入戰時經濟既訊號,而必然與其共時發生既就係閉關鎖國。
與之相對既係,現時處於習近平稱帝之初,需要去除政敵、集中權力,而中美交惡、台海就制造左一個與當年韓戰、珍寶島戰役與及禦越戰爭非常相似既環境。習近平現時是否有誘因打一場冇勝算但有利內政既戰爭?通過戰爭進行鎖國建立戰時經濟,是否其國際圍堵下既出路?還是習近平能夠「浪子回頭」響經濟、人權上作出大幅退讓,令中美關系出現轉機?咁就取決於習近平個人本身既政治智慧,對此我並無答案。
但我需要提醒各位既係,呢個風險同可能性其實隨著中美交惡大幅咁上升緊,甚至西方已經因為戰爭爆發既可能性派駐大量武力進入南海與及西太平洋就係為左避免戰爭既發生、當今西方,日本、台灣亦不再忌圍作出戰略上既討論。
千祈唔好比歲月靜好蒙蔽左你既雙眼、唔好比中共既認知作戰改變左你既思路,切勿低估戰爭風險,切勿低估戰爭風險,切勿低估戰爭風險 (重要講三次)。
最後,我希望我講既所有野 (鎖港、戰爭、地域封鎖) 都唔會響香港仍然有大量平民既情況下發生。
香港人,平安。
https://hypnogram.xyz/
Box Enterprise 35美金一個月unlimited容量,但限你每個檔最大50GB,同埋最少要三個人,所以35美金*3 = 105美金一個月 as least
Sync 15美金一個月Unlimited容量,for team,每個user計,起碼要2個人起,要逐年購買,因為2個人計起,所以起碼360美金一年,除返開如果你一個人用,但要買2個人份量,15*2 = 30美金一個月
Degoo 9.99美金一個月10TB
Google one
299.99美金一個月30TB
99.99美金一個月20TB
49.99美金一個月10TB
但有時香港好似有半價
23美金182港元一個月8TB
35美金274港元一個月16TB
另外有Amazon Drive,要一次過畀一年
40美金一個月8TB,480美金一年
45美金一個月9TB,540美金一年
50美金一個月10TB,600美金一年
100美金一個月20TB,1200美金一年
150美金一個月30TB,1800美金一年
佢有終身lifetime
Pro+ 599美金5TB
但係佢black friday應該會有特價
之前特價
299美金5TB
【即將前往英國、返回台灣的人必看必讀!!】
廢話不多說,隨著疫苗覆蓋率的提高,台灣和英國對於入境規定都有一些小小的改變,從英國入境台灣自11/6開始,前10天還是要住防疫旅館後4天可返家居家檢疫!
而如果你在台灣打滿2劑疫苗,入境英國免隔離,但仍需做快篩或是PCR檢測!
-有返台、入境問題以下規定請詳讀-
【11月6日起台灣將英國移出高風險國家】
台灣對英國恢復「第三級流行地區之檢疫措施」
1.自今年12月14日至明年2月14日期間,入境旅客維持14天檢疫及7天自主健康管理
2.前10天入住防疫旅宿或自費入住集中檢疫所,後4天可返家在家檢疫。
3.可選擇於防疫旅宿或自費入住集中檢疫所同住,入境時依現行措施進行PCR檢測
4.檢疫第9-10天增加1次PCR檢測,由地方政府比照現行期滿PCR採檢 作業,安排至醫院或因地制宜規劃PCR檢測
5.檢測結果為陰性者,始於檢疫第11天(入境日+11天)搭乘防疫計程車,返回自宅或親友住所,進行第11-14天居家檢疫。
6.居家檢疫期滿前1日再依規定進行PCR檢測即可,後續自主健康管理期間,不用再於第6-7天自行以家用抗原快篩試劑,進行1次快篩。
台北市防疫旅館訂房:http://quarantinehotel.gov.taipei/ (其他縣市未有專門網站)
【11月1日起台灣入境英國最新規定】
(一) 已完成兩劑疫苗接種滿14天不須要隔離,英國政府接受各該公共衛生機關完整施打AZ、BNT、Moderna(2劑可混打)
1.旅客持有數位或紙本之完整疫苗接種證明均須由國家公共衛生機關核發
2.須包含以下英文內容:旅客全名、出生年月日、接種疫苗廠牌及製造商、每劑疫苗接種日期、接種地點及發證國家
3.旅客入境英國後無須隔離,但須於出發前上網預約採檢及線上填寫入境旅客追蹤表,並於入境後第2天接受檢測。
(二) 未接種疫苗或尚未完成兩劑疫苗接種者,需要隔離。
1.備妥啟程前3天內之COVID-19核酸(PCR)檢測陰性證明,
2.出發前上網預約採檢及線上填寫入境旅客追蹤表
3.抵達英格蘭後須在住所隔離10天,並在抵達後第2天及第8天接受核酸(PCR)檢測。
4.核酸(PCR)檢測或是快篩(lateral flow)檢測,而不再限於PCR。
2021/10/30
立場報道 「假如努力工作是一件美妙的事,富人肯定會把一切工作都留給自己。」(If hard work were such a wonderful thing, surely the rich would have kept it all to themselves.) 這是 Reddit 「反工作」討論區(antiwork forum)其中一句分享金句,出自美國已故工會領袖柯克蘭(Lane Kirkland)。 專為「打算辭職,想辭職,期望在沒有工作的生命中得到最大滿足的人」而設的 antiwork forum,過去一年加入人數增 400% 至 90 萬人。同一時間,我們目睹幾乎席捲全球的辭職潮。
大辭職潮席捲全球 今年 4 月,美國「炒老闆魷魚」的總人數有 400 萬,打破歷來紀錄,經濟學家稱之為「大辭職」(Great Resignation),而這股熱潮只是剛剛起步。到 6 月,當地職位空缺升至 1,000 萬,同樣是新高。8 月,辭職的人數又再創新高,達 430 萬人。
Reddit 上不乏這類老闆與員工鬧翻的截圖。 類似情況在其他國家亦出現,微軟於今年 3 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有大約 41% 勞動力打算今年內「遞信」。以澳洲為例,Digital Finance Analytics 9 月做的調查顯示,5.2 萬名受訪澳洲人當中,大約 25% 考慮辭職,這情況並非集中某一兩個熱門行業(如醫護),而各行各業各職級,由高管到前線銷售都在蘊釀辭職潮。Digital Finance Analytics 負責人 Martin North 表示,想「劈炮」的澳洲打工仔人數比去年同期幾乎翻倍。分析預期,當澳洲白領大軍穩袋花紅,放完年假,大約明年三月,將可能出現前所未見的大辭職潮。 在英國,調查機構 Momentive 最新研究指,52% 受訪英國民眾表明,若然雇主要求他們回復全職工作,要到辦公室坐足至少 8 小時,就寧願辭職,11% 表示會當場辭職。40% 對重返辦公室做全職感到遲疑。早已習慣混合工作模式(即結合遙距工作及在辦公室工作)的更有 60% 不大願意重返舊模式。他們亦對雇主的「期望」亦更高,包括 42% 受訪者認為應該每周工作 4 天,41% 受訪者希望假期無上限。人力資源軟件公司 Personio 的研究則顯示,38% 英國打工仔打算在未來 6 至 12 個月辭職,截至 8 月止的 3 個月,職位空缺超過 100 萬,是自 2001 年有紀錄以來首次。 德國方面,德國經濟研究所(Ifo institute)8 月份刊出的調查指,超過三分之一德國公司表示缺乏熟練工人。 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現時 38 個成員國的勞動人口比 Covid 19 出現前少了 2,000 萬人,當中有 1400 萬人退出了勞動力市場,被歸類為「不工作」及「不找工作」。與 2019 年相比,沒有就業、受教育或培訓的年輕人增加了 300 萬。 中國則有自家版本的大辭職 — 「佛系」、「躺平主義」、「內捲化」。任官方如何狠批躺平可恥不正義,16-24 歲年齡群的失業率還是高達 16.2%(7 月數據),比整體失業率(5.1%)高出超過兩倍,全國技術勞工短缺問題仍是嚴峻。(香港亦有自家版本的大辭職,還加多個大退學潮,原因眾所周知,在此不贅。)
圖片來源:(左)Photo by Ryul Davidson on Unsplash(右)Reddit 疫情的威力 分析大辭職背後原因,離不開惡劣的工作環境、害怕染疫、對舊有朝八晚八 / 朝九晚九(朝九晚五是優差吧),不斷追求金錢成就的生活感到疲憊厭倦。可以肯定的是價值觀已悄悄改變,由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提出的「低慾望社會」,到 Huffigton Post 創辦人 Arianna Huffington 大力倡議的「成功不用燃燒殆盡」,多年來對工作文化的反思並不缺乏,然後一場疫症,讓製造業、物流、飲食、娛樂......無一不被撼動,而職場的大變革,就由 Z 世代(1996-2012 年生的一代人)領軍。 生於 911 後的 Z 世代,成長於超連結世界,手機比電腦重要,講求即時的滿足感,平均留在一個工作崗位的時間為 2 年 3 個月(要留意的是他們大都是剛入職場不久)。對這班年輕人而言,改變舊價值、文化,忠於自己,尋找意義,比起無止境追逐成就名位來得重要。當他們發現所處崗位同自己理念不同,會勇於離開原有的舒適圈。
圖片來源:pxfuel LinkedIn CEO Ryan Roslansky 表示,公司團隊追蹤旗下近 8 億會員的轉工動向,發現今年轉工量按年上升 54%,當中以年輕人佔最多,Z 世代的轉工量比去年同期增加 80%,千禧世代(1981-1995)升 50%,X 世代(1965-1980)升 31%,但嬰兒潮一代(1946-1964)只升了 5%。籠統來說,嬰兒潮一代已屆退休年齡,X 世代傾向維持現狀,守住人到中年累積下來的資糧,年輕人負擔相對輕,有更大彈性追夢。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ome)的研究則指出,美國大辭職潮中,處於職業生涯中期,即年齡介乎 30 至 45 歲的員工的辭職率增幅是最高,2020 至 2021 年平均增幅超過 20%。 這批千禧世代,佔美國勞動人口最大份額,他們經歷 2007-2009 年的經濟衰退,崇尚自由,但並不鍾情個人主義,反而強調齊上齊落,贏一齊贏,輸一齊輸,即所謂的 We Culture。他們是 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的主力推手,尤其 Covid 19 的出現,迫使很多家庭過著有如 19 世紀農業經濟的居家生活模式,在家工作、煮食、娛樂、照顧孩子,甚至教育孩子,全部自家包辦,初時怨聲載道,日子久了卻發現了新天地,新版本的 work life balance 由此誕生。 當辦公室在一段時間退場,「副作用」竟是將個人身份認同不可或缺的原素 — 工作,在不知不覺間降了級。如斯脆弱,也值得反思。 大辭職與反工作運動 當然,辭職不等如反工作(antiwork),但兩者關係非常密切。這次全球大辭職潮就被指是反工作運動 (antiwork movement)。 所謂「反工作」其實沒有嚴謹定義,人言人殊。有人認為工作很痛苦,所以沒有人應該工作。有人則認為要把個人需要及渴求放在工作之前。也有人認為人應該拒絕恒常的工作。 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拉法格(Paul Lafargue,1842-1911)最受歡迎的著作《懶惰的權利》(The Right to be Lazy)批評在資本家當道的社會,生出諸如「對工作的喜愛」、「對工作的強烈熱情」的種種謬見,為勞工階層帶來極大傷害。 美國無政府主義者 Bob Black 最為人所知的著作 《廢除工作》(The Abolition of Work )指,工作就是以經濟或政治手段強制從事生產活動,是世上大多數痛苦的根源,所以人不應該工作。 雅息士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助理講師 Amelia Horgan 在新作《迷失於工作中》 Lost in Work: Escaping Capitalism 寫道:「通常情况下,往往是我們需要工作,而不是工作需要我們。工作令我們失去自由。在工作時,時間不再屬於我們。」她指出,「最理想的情況是不完全取消工作,相反,我們應集體朝著相同改革目標,繼續工作的同時,在工作以外尋求與人合作和快樂。」 佔領華爾街運動發起人之一,無政府主義者、人類學家 David Graeber(1961-2020)在《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一書指,社會上有至少一半工作毫無意義,且情況愈來愈嚴重,但在社會共識、文化及宗教影響下,工作被視為生活的主要目的之一,這些狗屁工作帶來了深刻的心理暴力。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工作無聊不應該存在時,何來有勞動尊嚴?怎能不生出憤恨和怨氣?
Bullshit Jobs《狗屁工作》, David Graeber 一場根本性社會重塑已經展開 反工作、反勞動思潮由來已久,而其死敵「工作主義」(workism)繼續橫行多年,這次由 Covid 19 帶動的「反工作運動」終於有點像樣,是否足以扭轉形勢目前言之尚早。創造「大辭職」名稱的得州農工大學管理學副教授 Anthony Klotz 表示:「事情將發展得很快,大家只是在想疫症過去想做什麼,當中很多人都想嘗試新事物,卻又不肯定那是否對的。去到某個時候,人們會意識到,『很高興我選擇休假,但現在我已經準備好重新進入職場。』」他甚至預言,即將迎來長達 5 年「回頭草」熱潮,尤其當老闆們決定採取混合工作模式,將是頗大的吸引力。 也有數據顯示,辭職大軍並非旨在不工作,而是趁職位空缺驟增騎牛搵馬,謀求更好待遇。行為科學家 Aaron McEwan 表示,雇主與員工之間的權力遊戲終於出現轉變,後者形勢愈來愈好,一場根本性社會重塑已經展開。以往一份具吸引力的薪水,加一個尚算舒適的辦公室已足以留住員工,但今日,大家都不想只被視為工人,一味講工作滿足感並不足夠,因為他們想要的是豐富、充實的人生。 正如微軟對全球人力資源調查的結論指出,靈活工作安排及混合工作模式將成為後 Covid 時代的新常態。46% 的遙距工作者計劃今年遷居,當大家轉職時不再需要離開辦公桌、搬家或遷出原來社區,意味整個人力市場格局已經改變。
Loughborough